要有信心 ! 多動動腦 絕對不會老人癡呆

20190416 新研究揭示 成年後人類大腦神經元仍可再生

【大紀元2019年04月15日訊】(大紀元記者晨曦編譯)長期以來,有關神經元的生成(neurogenesis)這一過程是否會持續至成年,科學界一直存有爭議。去年發表於《自然》(Nature)期刊上的一項研究說,早在青春期到來之前,人類大腦中具有學習和記憶功能的海馬體就不再產生新細胞了。 不過,據smithsonianmag.com和pbs.org網站報導,《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近日刊登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人類在90多歲高齡時依舊能產生新的腦細胞。

20180917 老人腦功能衰退?錯!可塑性仍佳

e6wTIZM.jpg

長期以來,人們總是假設老年人的腦已經不可逆轉地衰退,因此幾乎沒有辦法學習新事物,這是謬論。當然,一個八十歲的老年人不會只因為玩了一些記憶遊戲,就立刻返老還童。但實際上,腦有驚人的適應能力,甚至連雜耍這類的複雜運動動作,也都還能學。三個月的練習,就足以讓一個五十歲的人熟練地在空中拋耍三顆球。二十歲的人可能學得快些,但結果是一樣的。

此外,有趣的是,經過這樣的練習,年長受試者的腦子也會產生結構性的變化。海馬迴(記憶大師)和視覺中樞的大腦皮質質量會增加,獎勵中樞(你還記得「伏隔核」吧)也會變大。因此年長者的腦子絕對不是等著被拆除的破舊建築。它可以像學生的腦子一樣成長──也許成長得沒那麼迅速,但是同樣充滿樂趣。

老年人的腦部結構仍然保有很強的可塑性,這點也可從一個大量使用語言的人身上看到,而且如果會說的語言不只一種,似乎愈好。例如,一個七十歲會說兩種語言的人,前、後腦之間和左、右腦之間的連結都比只說一種語言的人好。前者神經纖維較粗,不同的腦區可能因而合作起來更有效率。縱使這類研究結果要轉化為現實應用很困難,但這還是值得一提:一個會雙語的腦袋即使到了老年,還是保持較佳的功能,在注意力和反應力測驗的表現,都比只說一種語言的人出色。

不要猶豫嘗試新的東西,不管你的年紀多大,腦是有可塑性的,而且充滿動力,永遠都在適應外界環境。老年人腦部萎縮不是藉口,雖然這聽起來很嚴重,但事實上沒那麼糟,只要是健康的老化過程,沒有失智症或其他類似疾病,腦子會用有效且不斷改良的神經網絡來抗衡。

(本文摘自/打破大腦偽科學:右腦不會比左腦更有創意,男生的方向感也不會比女生好/如果出版社)

 

太宅很傷腦! 改善「生活8因子」讓家人遠離失智症

鄭淳予醫師專欄鄭淳予醫師

現任Cheng’s Neurological Clinic執行長暨主治..

關於失智你應該知道的事:

1.失智症患者的罹病人數在全球節節攀升,每三秒就多一名失智病患。
2.目前藥物能夠減緩記憶退化的速度,但臨床上還沒有能夠完全治癒失智的治療方法。
3.除了失智患者本身,照顧者和家庭多半承受極大身心壓力,也有高風險罹患憂鬱情緒,是一群更需要被關注和照顧的族群。
4.積極預防是有效的:每三個失智症患者中,就有一個是可以透過預防避免發病的。

 

改善8因子,減少三分之一發病機會。
失智症的罹病風險中,雖然許多和先天遺傳相關,但仍有將近35%的危險因子是我們可以人為預防及調控的。

增加腦部活化
1.教育與學習:從小就能在常規教育中學習,並且隨著成長不停滯的探索新事物是活化腦細胞的根本。
2.維持良好溝通能力:不斷練習表達與溝通,無論是聽、說、讀、寫。由於中年後罹患「重聽」的機會並不低,因此.能即時矯正「重聽」的現象就特別重要。
3.讓身體動起來,維持運動和戶外活動的習慣,不但強化腦部、血管、肌肉骨骼的機能,更能使得情緒較容易保持愉悅平穩。
4.參與社群:別一直宅在家,維持社交連結,拒絕孤僻生活。

研究告訴我們,離群索居的人罹患失智、高血壓、心臟病和憂鬱症的風險,確實都比一般人來的高。

減少腦部傷害
1.控制高血壓:控制好心血管疾病和血壓,就能預防腦部傷害。
2.戒煙:除了自身不抽煙,更要謹慎遠離二手煙害,勸身邊的家人朋友戒除抽煙習慣。
3.避免憂鬱情緒:儘管工作和人際諸多壓力,為了避免失智找上門,打起精神樂觀正向的生活是必須的。
4.避免肥胖、控制血糖:藉此可以維持良好的新陳代謝,也降低身體的發炎反應。
證據顯示長期慢性憂鬱的人,腦部的記憶中樞「海馬迴」會明顯萎縮。

 

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量子老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