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空心菜” 本名廖立忠

中國龍岩市新羅區地税局副局长,多年來致力于國學研究,精通儒家、道家、法家學說。

8851620bbd8d4904b0823364049f0cfb_th  

TOP10 
  存在“最小粒子”嗎?
  在歷史上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人們曾經認為物質、時間、空間這些東西是可以無限分割的。《莊子?天下》中這樣說:“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用數學的語言來解釋這段話,意思就是你可以把1尺長的棍子進行無數次對半分割,第一次對半分割得數是0.5尺,第二次是0.25尺,第三次是0.125尺……這個過程可以無限地進行下去。
  公元前四世紀的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也認為,物質是連續的,人們可以將它無限地分割下去,我們永遠也得不到一個不可再分割的“最小顆粒”。
  但很早就有人懷疑“物質可以無限分割”的觀念,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相信最小顆粒是存在的,他把這種粒子叫做“原子”。德謨克利特認為所有的物質都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是一種不可穿透、不可分割的實體,一切原子都有著相同的性質,只是在形狀、大小、重量、排列、位置上有所不同。萬物有生有滅,但組成它們的原子卻不會跟著毀滅,只會從死亡的物體轉移到新生的物體身上。
  後來科學家們的確發現了原子的存在,但它卻不是最小的粒子,它由質子、中子和電子構成,質子和中子又由被膠子束縛著的夸克組成。
  從目前的情況看,電子和夸克似乎都是最小的“基本粒子”。之所以說它們是基本粒子,是因為任何與這些粒子的結構相關的現象,在實驗中都沒有觀察到,它們像是一個不可再分的點,而不像質子、中子、原子核和原子那樣,有可測量的大小。
  粒子物理學家們建立了一個標準模型,來解釋目前已發現的所有粒子和它們之間的作用力。但並不像德謨克利特說的那樣,只存在“原子”這樣一種最小粒子,標準模型中包括了62種基本粒子,被稱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剛剛被找到,這樣標準模型中所有粒子的存在都已得到了證明。
  然而這些今天被稱為基本粒子的東西,就一定是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嗎?人們以前曾經認為原子是最小粒子,但後來發現它其實是個複合體。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今天不可再分的東西,明天有沒有可能發現它又只是個複合體呢?
  這樣的過程,有沒有盡頭呢?假如從量子論的角度來看,世界不是光滑的,在粒子世界中,物質、能量、時間、空間都表現出不連續的特徵來,因而世界必定不可能無限分割下去,最小粒子必定存在。
  但這種分割,到什麼時候才是盡頭,最小粒子究竟是多小呢?
  現代科學無法回答。

 

TOP9   相對論的這個前提,現在已經被量子論中的“EPR實驗”推翻了。“EPR實驗”是1935年愛因斯坦與兩位同事發表的一個旨在推翻量子論“哥本哈根解釋”的思維實驗。愛因斯坦指出,假如哥本哈根解釋是對的,那麼分裂的兩個小粒子之間即使相隔幾十億光年,也必定會存在某種即時聯動,但相對論規定了任何信息的傳輸都不可能超過光速,宇宙中不存在超距作用的因果關係,所以小粒子之間超越光速的即時聯動是根本不可能的,哥本哈根解釋肯定有問題。
  “超光速”存在嗎?
  在經典物理中,判斷任何物體的運動狀態,都需要選定一個參照物。對於同樣的運動物體,假如選取的參照物不同,得到的結果就不一樣。
  按照這個思路,我們可以推測光速並沒有絕對值。假如一束光向你照過來,初始速度為C,當你以速度V向著光源的方向運動時,那麼以你為參照物,光速就會變成C+V;而當你朝背著光源的方向運動時,你眼中的光速就應該是CV。
  如果情況是這樣的話,那麼就不存在“超光速”的問題了。
  然而1886年,美國物理學家阿爾伯特?麥克爾遜和愛德華?莫雷進行了物理學史上赫赫有名的“MM實驗”,有了一個驚人的發現:在地球朝著不同方向運動時,檢測到的光速竟然沒有絲毫變化。這意味著,經典物理學的推測完全錯誤,不管你是在朝著光源運動,還是在向垂直於光源的方向運動,或者在背著光源運動,你看到的光速絲毫不會發生變化,都保持著恆定的速度C。
  後來愛因斯坦用“狹義相對論”解釋了這一現象。愛因斯坦說,高速運動物體的時間流速會變慢,自身的長度會縮小,正是因為時間和空間存在這樣的彈性,才導致不管你在哪裡、從哪個方向見到的光,它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都是大約每秒30萬公里,從來不會發生變化。
  但相對論有這樣一個前提:真空中的光速C是一個絕對量,是一切物體運動速度的極限,也是一切實在的物理作用傳遞速度的極限。愛因斯坦說,世界上不存在“超光速”的運動物體和信息傳輸,這是相對論的基石。
  然而“超光速”真的不存在嗎?

  1982年,法國物理學家阿萊恩?阿斯派克特帶領一個小組做了這個實驗。它的結果意義是如此的重大,以至於被一些人稱為“上帝的裁決”。實驗結果竟然是愛因斯坦輸了,事實證明分開的小粒子之間確實保持著一種微妙而神奇的聯繫,類似於超越時空的“心靈感應”,這種關聯有一個拗口的專業名詞叫“量子糾纏”。
  “EPR實驗”似乎表明,確實存在超光速的信息傳輸。愛因斯坦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他想用來否定量子論的思維實驗,最後反倒變成針對相對論了,這真是一個幽默。
  “EPR實驗”是否證明超光速確實存在?它會動搖相對論的基石嗎?
  現代科學無法回答。

 

TOP8 
  “暗物質”、“暗能量”存在嗎?
  按照現有的科學理論,宇宙的構成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空間、物質和能量,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廣義相對論,把這三者緊密聯繫在了一起。引力是衛星、行星、恆星運動的主要原因,一個物體施加給其它物體的引力大小,只取決於它們的質量和距離,因而只要觀察物體在空間的運動,就可以計算出引發這一運動的質量大小。
  比如在太陽系中,太陽質量所產生的引力,拖拽著各大行星繞著它轉動。離太陽越近的行星受到的引力越大,保持軌道所需要的運動速度就越快。根據引力方程,只要知道了行星圍繞太陽旋轉的速度,以及它們之間的距離,就可以計算出太陽的質量;或者也可以根據後兩者的數據,反過來計算行星的軌道。
  廣義相對論在計算太陽系各星體的質量和它們的軌道方面取得了成功。從理論上說,廣義相對論的運用應該不僅僅適用於太陽系,同樣可以擴大到星系層面,能用來解釋星系質量與星系內恆星的運動速度之間的關係。因為一個星系中的大部分恆星都處在星系盤上,在不斷地圍繞著星系中心運動,這和行星在圍繞著太陽轉動沒有什麼兩樣。
  然而問題出現了。在所有的觀測中都發現了同樣的情況,那就是星系的質量與星系內恆星的運動速度不匹配,根據引力方程計算的結果,星系必須擁有比現在大得多的質量,才有可能將這些恆星保持在它們現有的軌道上。這些質量到哪裡去了呢?科學家們猜測,星系中應該存在著一類我們看不見的物質,那就是“暗物質”。  “暗能量”的發現照樣跟引力有關。人們想,從引力的角度來看,既然宇宙中的每一個部分都被其它部分吸引著,那麼它應該能夠遏制宇宙的擴張。然而我們觀測到的事實卻是,宇宙正在加速膨脹。這一事實暗示著,必定存在一種東西,在推動著宇宙的膨脹,它是不同於已知的物質、能量和暗物質的東西,人們把它稱為“暗能量”。
  這些暗物質自身不發射電磁輻射,也不與電磁波產生相互作用,這樣我們就無法感知到它,只能通過引力產生的效應猜測它可能存在。

  對於暗物質是否真的存在,人們其實沒有絕對的把握。因為還存在另外一種可能,那就是也許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僅僅只是在太陽系內適用,一旦擴展到星系、星團甚至整個宇宙的層面,那就完全失效了。這種情況完全有可能出現,萬有引力定律只是相對論這個更普適理論的一個特殊情況,說不定相對論本身也是如此,只是一個更大理論的組成部分?
  同樣地,對於暗能量是否真的存在,我們目前更是無法確認。
  假如愛因斯坦的引力方程在整個宇宙中都適用,那麼根據最近的測量,宇宙中僅有5%的物質和能量是常規物質,其餘是23%的暗物質和72%的暗能量。也就是說,我們目前所能了解的只是宇宙5%的部分,對於其餘絕大部分我們還一無所知。
  暗物質與暗能量時刻都在提醒我們,我們對於世界的認知過分依賴於我們的感官和思維。假如有一種事物,既不為我們的感官所感知,又不與我們能感知到的事物之間產生相互作用,那麼我們根本就不可能斷定它是否存在。
  暗物質、暗能量是否真的存在?世界上會不會有這樣的事物,它雖然存在,我們卻永遠也無法感知?比如鬼魂、科技高度發達的外星人,還有上帝?
  現代科學無法回答。

 

TOP7 
  為什麼會出現“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寒武紀生命大爆發”通常被用來當作否定進化論的證據。
  在《物種起源》一書里達爾文提到,自己的理論中存在幾個很難解釋的疑點:
  第一個疑點是,如果物種是經過細微的漸變演化而來,那麼為什麼見不到大量的過渡類型呢?為什麼自然界的物種之間的區別是那樣的明顯,而不是彼此混淆不清的呢?假如說那些過渡類型已經滅絕了,那麼就應該要有大量化石證據,但為什麼沒有呢?
  根據達爾文的說法,物種的進化,是隨機變異通過自然選擇作用後累積下來的結果,這種變化是漸進的、連續的,這樣一來,就必定會存在大量的中間過渡物種。比如,目前多數人認為鳥類是由恐龍進化而來的,由於進化是連續的,在漫長的演變過程中,必定會出現無數介於恐龍和鳥之間的物種,而且這樣的生物應該很多很常見,然而事實上卻根本沒有。
  第二個疑點是,像眼睛這樣的複雜器官的生成,也能用自然選擇來解釋嗎?
  一個簡單的例子就可以從邏輯上推翻複雜器官自然生成的結論。“放屁蟲”的防衛系統由以下部件構成的:過氧化氫和對苯二酚、由外胚層腺體產生的酶觸催化劑、儲囊、括約肌、膨脹器、外排導管。其工作原理是,儲囊中儲存著過氧化氫和對苯二酚的混合物,當發現威脅時,括約肌就會像控制閥一樣打開,把混合物送入膨脹器中,然後再注入酶觸催化劑,引發劇烈的爆炸後從尾部的外排導管精確噴出,噴到倒霉的敵人臉上。
  如果這種防禦系統是進化而來的,那麼從實用的角度出發,應該先進化出能夠攻擊敵人的化學物來。但過氧化氫、對苯二酚和酶觸催化劑只有三種混合在一起,才有可能發生爆炸,僅僅進化出其中一種來,就毫無作用,它們中的哪一種最先出現呢?而且即便三種化學物質能夠同時出現,如果沒有括約肌這個控制閥門的阻隔,放屁蟲就會把自己炸成碎片,這顯然是不現實的。但是在還沒有化學武器之前,放屁蟲會先進化出一個控制開關來嗎?  僅僅是這樣一個簡單的器官,從邏輯上來說都不可能通過自然選擇作用生成,那麼這一選擇作用,又如何能夠自然生成像眼睛這樣要更複雜得多的器官呢?  第三個疑點是,像蜜蜂築巢這樣極其複雜的本能,怎麼可能由自然選擇作用而獲得和改變?  人在一生中會學習很多的本領,這種本領是無法代代相傳的,即便你的英語學得再好,你的孩子也不可能天生就懂英語。蜜蜂築巢也是一種複雜的本領,這種本領為什麼能代代相傳,蜜蜂們不用學習天生就會呢?自然選擇作用能對此作出解釋嗎?  進化論已經發表了150多年,然而達爾文最初的疑惑,卻至今仍然不能得到解決。假如進化論是對的,那麼會出現這樣的事情,就顯得很不可思議了。  其實除了上面幾個問題之外,還有一件事情對於進化論的打擊更大,那就是“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達爾文認為是持續不斷發生的隨機變異逐漸積累,最後形成了新物種,那麼可以想像,物種是漸變式進化的,生命由低級到高級依次出現,這個過程發生的時間應該拉得很長。
  不管放屁蟲先進化出防禦系統中的哪一個部件來,都完全發揮不了作用,不會對它的生存有任何幫助,反而會成為累贅。按照進化論的觀點,這種變異只會被淘汰,而不可能在此基礎上增加更多的累贅,直到最後所有的累贅疊加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而有效的防禦系統。
  然而情況並非如此。地球誕生於約46億年前,但物種卻不是在幾十億年的時間跨度內逐漸出現的。化石證據表明,幾乎所有重大生物類群,都是在距今約5億年前的寒武紀,在短短幾百萬年時間內一下子突然間冒出來的,這就是“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這是一次生命的壯麗綻放,其規模之大絕對超乎想像,甚至那時候生物的種類,比現在還要多得多。我們現在能夠看到的生物門類,在寒武紀幾乎都能找到;而那時有的生物,有多達20個門現在已經消失了!
  如此眾多的生物種類在短暫的時間內集體亮相,這種現象怎麼用進化論來解釋呢?它更像是大自然一次狂放的實驗,是造物主對於物種的集中投放,其中大部分都是不成功的試驗品,不久後就滅絕了,只有少數存活下來,成為後來所有物種的祖先。
  進化論錯了嗎?生命演化的過程究竟是怎樣的呢?“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是造物主在集中製造生命嗎?
  現代科學無法回答。

 

TOP6 
  為什麼會發生“宇宙大爆炸”?
  總體來說,當前在學術界還是“唯物論”的天下。唯物論者們最希望看到世界是無限的、永恆的,因為他們堅持認為物質是世界的本原,但卻沒辦法合理解釋,作為世界本原的物質它自己又是從何而來的。所以假如我們是生活在一個無邊無際、無始無終的宇宙中,那麼物質就是永恆的存在,也就不需要回答物質如何起源的問題了。
  然而唯物論者們的美夢,被“宇宙大爆炸理論”打破了,我們來看看這一理論是怎麼回事。
  1666年,牛頓發現白光其實是一種複合光,它在通過三角形棱鏡時,能分解成彩虹一樣的多種顏色,這種現象叫做“色散”,分開的單色光依次排列而成的光帶叫做“光譜”。
  後來人們將望遠鏡聚焦在一個單獨的恆星或星系上,觀察從那裡射來的光線的光譜,根據“多普勒效應”,通過分析這些光譜,可以確定這些星體相對於我們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是在朝著我們而來,還是在離我們而去。假如它們在離去,那麼我們接收到的光,波長將較長,光譜會向紅端移動,這叫“紅移”;反之則會向藍端移動,叫“藍移”。
  20世紀20年代,當人們利用這一原理來觀察那些遙遠星係時,原本預料會發現同樣多的紅移和藍移光譜,因為那時以為星係是隨機運動的。然而事實出人意料,在對銀河系外的其它星系進行觀測時人們發現,除了少數離我們最近的星系外,幾乎所有河外星係都表現出紅移來,它們都在離我們而去,而且離得越遠的星系,離開我們的速度越快。
  這一現象應該如何解釋?為什麼幾乎所有的星係都在遠離我們?人們想到了一種可能:宇宙不僅是有限的,而且正處在不斷的膨脹之中,所以宇宙空間的任何兩點都在相互遠離。這一想法促成了“宇宙大爆炸理論”的誕生。
  大爆炸理論認為,我們的宇宙誕生於137億年前的一個“奇點”,然後出現了爆炸式的膨脹,生成了眼前這個廣袤的宇宙。宇宙膨脹的趨勢一直延續至今,它就像是一個從那時一直被吹到現在的氣球。
  這一理論令人匪夷所思,然而科學家們拿出了有力的證據。大爆炸理論預言,宇宙誕生時大爆炸的餘波,至今應仍在宇宙中迴盪。結果1964年美國天文學家彭齊亞斯和威爾遜,在偶然中發現了宇宙背景微波輻射,證實了這一說法。這個發現為大爆炸理論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後來越來越多的證據支持了大爆炸理論,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了這個奇怪的理論。這一理論表明,宇宙有起始,極可能也有終結,並不是永恆的存在。
  在大爆炸理論中,存在一些很容易讓人誤會的問題。
  第一個是“奇點”。說到奇點,許多人很自然地就會認為,奇點是一個密度無限大、溫度無限高、體積無限小的點。但現在也有很多人認為,所謂的奇點其實只是一個起始的時點,一個界限,而不是具體的實物,它指的是宇宙誕生的那一個瞬間。
  英國物理學家保羅?戴維斯這樣說:“整個宇宙完全是從無中生出來的,其創生過程符合量子物理的定律。這樣的宇宙在其成長過程中創造了一切物質、一切能量,從而建成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宇宙。這樣,這種理論說明了一切物理性的東西(包括時間和空間)的創生。這種量子時空模型並不規定一個不可知的奇點來給宇宙開頭。” 
  第二個是“爆炸”。有人說,宇宙誕生之前並沒有物質,既然沒有物質,那麼怎麼可能發生爆炸呢?其實他們是誤解了這個名詞。之所以用“大爆炸”這個詞來命名這種理論,主要是用來形容宇宙膨脹的突兀和迅速,並不是真的有什麼東西在宇宙誕生時被點爆了。
  美國天體物理學家艾弗琳?蓋茨這樣說:“儘管名字聽起來很嚇人,但大爆炸並不是空間中發生的爆炸,而是時間和空間的起點——或者更準確地說,是當前人類對物理學的領悟能把我們帶到最接近起點的地方。” 
  大爆炸理論是否正確,目前存在一定的爭議。但即便它是對的,也還會有一個疑問在等著我們:為什麼會發生宇宙大爆炸?它是出於什麼樣的緣由?難道是造物主按下了創世的按鈕?
  現代科學無法回答。

 

TOP5 
  時光能倒流嗎?
  2000多年前,孔老夫子在岸邊看到河水沒日沒夜流個不停,感慨時光如流水,奔騰不息,一去不返,《論語》中留下了這樣的記載:“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最陌生的是最近的你。有時候你最熟悉的人在關鍵時候做出的事情,會讓你感覺到根本就不認識他。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你十分熟悉的概念也是如此,比如“時間”。
  “時間”是什麼?這個概念似乎每個人都清楚得很,但實際上卻未必如此。
  很久以前古人就已經意識到,有些事物的存在很短暫,如天上的白雲蒼狗,有些事物的存在長得不可思議,比如天上的那輪明月,從古到今都是同一個模樣。也許就是因為觀察到了事物運動變化的長短差異,才讓古人們產生了“時間”的概念。
  古人們發現,計量時間的最好辦法,是找到一些以固定的周期循環變化的事物來做參照。於是不管在地球上的哪一個角落,人們都不約而同地採用了同樣的解決方案,那就是把一個春、夏、秋、冬四季輪迴稱作一年,把一個朔望月的循環稱作一月,把一個晝夜交替稱作一日,現在我們知道那分別代表著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月亮繞地球公轉一周和地球自轉一周。
  為了準確計量時間,古人發明了“日晷”、“漏壺”等計時工具。後來隨著技術的進步,出現了更精密的儀器——鐘錶,現在最精確的原子鐘,2000萬年內誤差不超過1秒,可見人類對於時間的把握,已經達到了何等精準的地步。
  到了這一步,人們對於時間的認識似乎已經是毫無懸念了。
  然而事實果真是這樣嗎?不,對於時間,人們其實還存在著一大堆的疑問。
  從常識上看,事物總是有開端的,那麼時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大爆炸理論說宇宙誕生於137億年前,那麼時間就是從“奇點”開始的。
  但在奇點之前呢?奇點之前的時間是怎樣的?物理學家們往往以“宇宙誕生之前的時間沒有意義”的含糊其詞來搪塞,其實是回答不出來。時間起始之前還有時間嗎?難道真像那些被問到“創世之前上帝在做什麼”的教徒們回答的那樣:“那時上帝正在為問這類問題的人準備地獄”?
  在以往人們的印像中,時間是在均勻流動著的。假如把宇宙演化比作是一場規模宏大的電影,那麼它的播放速度是恆定的,而且停不下來。
  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打破了這一觀念。相對論表明,物體的運動速度越快,或者引力場越強,它的時間流速會變慢。你能想像嗎?宇宙飛船上的時鐘“滴答”一下,和地面上的時鐘“滴答”一下,它的時間長度是不同的!假如你乘坐接近光速的飛船去茫茫宇宙中探險,10年後回到地球時,地球上有可能已經過去幾千年了!
  運動速度越快,時間流速就越慢,當運動速度達到光速後,時間就完全停止了。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的帝王將相奢求永葆青春,長生不老,希望時間這把殺豬刀對他們刀下留情,看來這並非完全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宇宙演化的這場電影原來不一定是勻速播放的,它可以慢播、快播,甚至還可以按暫停。這一事實大大出乎人們原先的意料之外,也就不由地會想到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它能不能倒播呢?既然能夠永葆青春,那可不可以返老還童呢?
  時間的控制按鍵掌握在誰手裡?時光能夠倒流嗎?
  現代科學無法回答。

 

TOP4 
  世界是意識決定的嗎?
  要說哪一種現代科學理論最神秘莫測,“量子論”假如排第二的話,沒人敢排第一。
  量子論研究的是微觀粒子世界中的現象。這一理論的核心內容,主要包括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波恩的“概率解釋”以及玻爾的“互補原理”。它們都是如此的詭異,能徹底顛覆你對世界的認知。
  在學習中學物理時,一般會碰到這樣的題目,告訴你砲彈的初始位置在A點,初始速度是V,初始射角是θ(這些統稱為砲彈的初始狀態),讓你計算在時間T之後,砲彈會在哪個位置,速度是多少。
  這個題目充分反映了經典力學對於世界的認識。它認為任何事件都有前因後果,這種因果關係可以用科學定律來描述。我們只要知道了“初始狀態”,根據科學定律和方程,就可以預測事情的經過和結果。
  然而這個題目在量子論中卻根本不成立。經典力學眼中的世界是確定的,任何事物都有確定的狀態,比如一個籃球,在每一時刻都有確定的位置和速度。但在量子力學中,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說,粒子不可能同時具有確定的位置和速度(通常說動量),最多只能確定其中之一。它表明,粒子根本就不像籃球那樣,有確定的初始狀態,粒子世界完全是一個不確定的世界。
  波恩的“概率解釋”同樣令人吃驚。波恩說,在粒子世界中,我們沒辦法像預測籃球的運動軌跡那樣,根據物理定律來預測粒子接下來的行踪。粒子最終會出現在哪裡,這完全是隨機的,我們能夠確定的只有概率。想通過計算來確定粒子的踪跡,並不比用擲骰子確定來得更準確。
  愛坦斯坦對此十分反感,他說:“量子力學令人印象深刻,但是一種內在的聲音告訴我它不是真的……我毫無保留地相信,上帝是不擲骰子的”。但現實又跟他開了個玩笑,後來的事實一再證明他完全錯了,上帝確實在擲骰子。
  假如前面這些說法已經讓你難以接受,那麼還有比它們更恐怖的,就是玻爾的“互補原理”,它居然認為世界是由意識決定的。
  玻爾說,粒子的狀態非常奇特。它有時候是粒子,有時候會變成波,這叫“波—粒二重性”。轉換的關鍵在於意識,當你觀察它時,它就變成粒子呈現在你面前;當沒人觀察它時,它就變成波瀰漫於整個空間。
  這段話要怎麼理解呢?波是虛無飄渺的東西,不是實體,而粒子卻是實在的點狀物體。“互補原理”的意思是說,當沒有人看粒子的時候,它就不是實在的東西,而是幽靈般的波;但當你一睜開眼睛,所有的幻影立刻消失,它馬上變成一個實在的粒子,讓你能夠看到它。
  這像不像是《倩女幽魂》中的畫面?當你定睛看時,小倩站在你的面前,笑吟吟地看著你;但當你轉過身去,她卻立刻化作一道輕煙,消失得無影無踪。
  這還能算是科學理論嗎?它簡直就是《聊齋》中的鬼故事!
  量子論過於驚世駭俗,不可避免地引來了無數的攻擊,然而那些設計來否定它的實驗,卻無不更加證明了它的正確性。現在許多物理學家們,已經只顧埋頭享受量子論帶來的現實好處,再不去管它背後那令人毛骨悚然的哲學意義。
  我們眼中的宏觀世界是由粒子組成的。如果每一種粒子都是有人觀察時才是實在的,沒人觀察時就只是一種虛幻的波,那麼由它組成的整個世界應該也是如此。這意味著什麼?難道真像喬治?貝克萊主教說的那樣,“存在就是被感知”,世界是因為我們的存在才變得真實的?
  有人用調侃的語氣很好地描述了這一問題:“當我們不看它時,月亮是不存在的”。
  難道世界真的只是個幻境,是意識決定的,世界就存在於我們的意識之中?
  現代科學無法回答。

 

TOP3 
  “自然”有意識嗎?
  日本的江本勝博士在研究水結晶時發現,水俱有意識,它能聽、能看。他用高速攝影技術來拍攝水結晶照片,在實驗水兩邊放上音箱,讓水聽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拍攝到的水結晶就美麗工整;聽莫扎特的《第40號交響曲》 ,水結晶則展現出一種華麗的美;聽搖滾樂時,結晶就顯得醜陋不堪。
  在裝水的瓶壁上貼不同的字或照片讓水看,不管是哪種語言,看到“謝謝”的水結晶非常清晰地呈現出美麗的六角形;看到“混蛋”或者“煩死了”的水結晶破碎而零散。
  江本勝認為,只要水感受到了美好與善良的感情時,水結晶就顯得十分美麗;當感受到醜惡與負面的情感時,水結晶就顯得不規則且醜陋。總而言之,水是有意識的,甚至能與人類的情感產生共鳴。
  這種說法,現在已經被主流科學界判定為缺乏依據的“偽科學”,江本勝本人也被指稱是網上買的假博士學位。我們不想對此事的真偽進行辯駁,只是想藉此引出一個話題:“自然”有意識嗎?
  按照目前科學界的主流觀點,“自然”是沒有意識的,世界上所有的一切,包括自然法則,都不是某種意識的產物,而是自然形成的。這是“進化論”者們在與“神創論”進行了長期鬥爭之後取得的豐碩成果,它使世界上的各大宗教從此都只能漂浮在空中,落不了地,在理性上被學術界所排斥。
  “神創造了並控制著世界”的觀念,曾經主宰了人類幾千年。只是在最近二百年間,科學的發展動搖了人們堅持已久的信念,在“科學需要實驗驗證”的理念支持下,在尼采“上帝已死”的呼喊聲中,人們最終在理性的領域驅逐了神靈的存在,從此不再相信宗教信仰中含有理性的成分,認為那僅僅不過是人們精神寄託的需要。
  但假如直到現在你的思想還停留在這樣的認識水平上,那麼你OUT了,那都已經是老皇曆。現代科學更多、更深的新發現,已經讓人看到了推翻“自然生成”觀念的曙光。歲月悠悠,又現當年鏡頭,科學新發現曾經成為質疑宗教理論的利器,但現在卻有可能成為科學自己的掘墓人。
  只要抱著這種懷疑,到各學科領域去尋找,支持這一想法的事例屢見不鮮,但我們在這裡只舉一個例子來說明,那就是“基因語言”的存在。
  達爾文不知道基因的秘密,否則世界上也許根本就不會出現進化論。蛋白質是生命的物質基礎,它是由“肽鏈”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而肽鏈又是由20種基本的氨基酸按一定順序排列而成的。假如按照達爾文進化論的邏輯,自然界的蛋白質應該是偶然拼湊而成的,但事實上,大自然採用的不是這種笨辦法,蛋白質的氨基酸序列由“基因”這種遺傳信息精確控制著,它的生成完全是一個按照設計圖紙進行組裝的過程。
  基因通常處在細胞核內的染色體上。染色體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質組成,它在顯微鏡下呈圓柱狀或桿狀,很容易被鹼性染料染上顏色,因此叫做“染色體”。核酸有3種基本成分:磷酸、核糖或者脫氧核糖、鹼基。含核糖的核酸叫RNA,含脫氧核糖的核酸叫DNA。RNA中有4種鹼基,分別用G、C、A、U來代表;DNA中也有4種鹼基,其中3種與RNA相同,只有1種不一樣,分別用G、C、A、T來代表。
  生物的遺傳信息都包含在基因裡。但基因中的遺傳信息是如何表達的呢?我們要怎樣才能讀懂它的內容?我們可以參考一下英語。英語中有26個“ABCD”這樣的字母,幾個字母拼在一起可以組成“home”這樣的單詞,單詞按照一定的語法結構組織起來,就成為一篇文章,可以表達出完整的信息。
  遺傳信息的表達其實是一樣的道理。DNA和RNA中有5種鹼基,相當於5個字母;每3個字母連在一起組成一個單詞,分別對應著20種基本氨基酸中的一種,比如“ACC”對應“蘇氨酸”, “TCC”對應“絲氨酸”,“TTC”對應“苯丙氨酸”;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分單詞對應的不是氨基酸,而是某種指令。這些單詞以復雜的語法結構組織起來,就成為了像“人類基因組”這樣的一部“天書”。
  大腸桿菌遺傳密碼的64個單詞中,只有60個是對應氨基酸的,還有1個是指示開始合成蛋白質的,有3個是指示終止蛋白質合成的,這反映了一種簡單的語法結構。隨著人們對於基因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已經發現這些“天書”中語法結構的複雜,比人類語言有過之而無不及。
  細胞生產蛋白質的過程很簡單,它只是按照語法對每一個單詞進行解讀,然後找到對應的氨基酸分子,把它們按照順序組裝起來。它並不是按照達爾文的邏輯,傻乎乎地一個一個去拼湊的。
  通過以上介紹,應該很容易看出基因密碼其實是一種語言。它有點像英語,有字母、單詞、語法結構,但更像是一種程序語言,因為它裡頭還有很多像“操縱子”、“抑制子”、“啟動子”這樣的條件控制語句。
  讀到這裡,我不知道你有沒有心生疑惑。語言是高級生命特有的現象,沒有生命的自然界不存在語言,低級生命也不可能產生復雜的語言。以“dog”這樣的符號來代表“狗”這樣的生物,這很顯然是一種思維活動,而只有智慧生命才有思維,才會懂得去創造語言文字。
  但現在我們就要問了:如果“自然”是沒有意識的,如果生命是沒有意識的自然界天然形成的,那麼這種基因語言的存在又該如何解釋呢?沒有思維能力的大自然,怎麼會知道用“TCC”這樣的符號來代表“絲氨酸”這樣的實物?細胞又是怎麼知道3個字母組成了1個單詞,在對應著某種特定氨基酸的呢?
  假如“自然”是完全沒有意識的,那麼“基因語言”的出現根本無法得到合理的解釋。僅從這一點看,生命的出現就不像是一種偶然,而更像是一種設計。
  基因語言還只是自然法則中極小的一個組成部分。對於紛繁複雜的自然規律背後存在著的自然法則,目前學術界普遍的觀點是,它是自然形成的。然而正如我們前面質疑,從邏輯上說,連放屁蟲的防衛系統那樣的簡單器官都無法自然生成,大自然怎麼可能生成眼睛這樣的複雜器官一樣,我們不禁要問,連“基因語言”這樣簡單的規則,都不可能自然生成,又怎麼能夠生成要更複雜無數倍的自然法則呢?
  僅從這一點來看,我們就毫無保留地相信,“自然”是有意識的。只是隱藏在這種意識背後的是什麼呢?是上帝、造物主、老天爺,抑或是其他的什麼東西?
  現代科學無法回答。

 

TOP2 
  眼前的一切真實嗎?
  很久以前就有人在懷疑眼前的世界是否真實,一個著名的典故是“莊周夢蝶”。《莊子?齊物論》中說,一天晚上莊周做了個夢,他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怡然自得地在花間飛舞,渾然忘記了自己是莊周。一直到他突然間醒了過來,才意識到原來自己不是蝴蝶,是莊周。
  莊周在夢中只知道自己是蝴蝶,不知道自己是莊周。假如他一直都不醒過來,那麼他是不是就永遠也搞不清楚自己是在夢境裡,還是在真實世界中呢?
  笛卡兒也有類似的想法,他說:“當我仔細思索這個問題時,我發現人清醒時的狀態與做夢時的狀態,並不一定有所分別。”由此他進一步問:“你怎麼能確定你的生命不是一場夢呢?” 
  這個問題,也是近年來熱播的美國影片《盜夢空間》的主題。在這部電影中,竊賊道姆?科布善於潛入到別人的夢境中,去盜取重要的信息和秘密。為了實現與兒女團圓的夢想,科布鋌而走險,接受了一個有別於以往的危險任務,不是去竊取情報,而是把一個意念“植入”到別人的頭腦中。為此他與夥伴們深入到了第四層夢境,並差點永遠留在了“迷失域”中,但最終他成功了。回到現實中與兒女團聚之後,就在他用陀螺測試自己是否還在夢境中時,電影突然結束,留下一個懸念:此時他到底是在現實中,還是在夢境裡? 
  看完這部電影,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我們以前一直理所當然地認為,我們生活著的這個世界是真實的。但你想過沒有,你怎麼能夠肯定它一定就是真實的呢?說不定我們其實都生活在一個虛幻的夢境裡,從來就不曾醒來過?
  人類對於世界所有的認知,都來自於感覺器官獲取的信息。在人類的各種感覺器官中,視覺無疑是最為重要的一種,它可以是一種遙感,能使我們接收到來自於遠方的信息,而不必像觸覺、味覺那樣,需要通過直接接觸。下面就以視覺為例來看人類的感覺是怎樣形成的。
  視覺的形成首先需要有信息,這種信息包含在物體反射的光線中,所以在完全沒有光線的暗處我們是看不到東西的。接著為了感知光線中的信息,我們需要有能對光線起反應的檢測器,那就是“視網膜”。當光線穿過眼睛的“晶狀體”時,圖像就會被反轉,然後聚焦投射到眼球後表面的視網膜上。
  視網膜既是一個信號接收器,也是一個信息轉換器,它最裡面的一層是由幾百萬感光細胞組成的,每一個感光細胞都含有光敏感分子,叫“感光色素”。當暴露在光線中時,這些感光色素就變得很不穩定,會發生分解,這一過程改變了感光細胞周圍的電流流動,從而觸發了下游神經元的動作電位。這樣一來,感光細胞就將外界的光刺激轉換成了大腦可以理解的內部神經信號。
  接下來是信息的傳輸,視網膜信息的傳出通道是神經節細胞,這種細胞的軸突形成了一束神經,叫“視神經”,視覺信息就是通過視神經被傳遞到大腦中樞神經系統的。
  再接下來是大腦這個處理器把信息還原為圖像,它的原理更為複雜,人們直到現在也還沒有掌握其中的細節,只知道它做得很好。在生活中你應該有這樣的經驗,攝像機在快速抖動時拍到的畫面會晃動得很厲害,讓人難以辨別其中的圖像,但人類在運動中看到的影像卻仍然是清晰的,這說明大腦在對信號進行加工時,懂得自動消除晃動因素的影響,它的聰明程度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像。
  從上述視覺形成的過程可以看出,我們看到的東西高度依賴於所接收到的信息,以及大腦處理這些信息時採用的模式。一旦這些環節出了問題,我們就會出現視覺障礙。有些人的視網膜中缺少對中波或長波敏感的感光色素,他們就成為紅綠色盲;有人缺少短波感光色素,就成為了黃藍色盲。更有一種人的視錐細胞無法正常工作,天生就無法辨認色彩,對於這些人來說,他們生活的天地就是一個黑白世界。
  從邏輯上來看,視覺感官輸入什麼樣的信息,我們就會看到什麼樣的東西,對於其它感覺器官來說也是一樣。所以假如我們能夠用計算機模擬信號來替代這些信號輸入,就可以製造出一個真假難辨的虛擬世界。
  1981年美國哲學家希拉里?普特南闡述了這樣一個假想:“如果有人被邪惡的科學家施行了手術,把他的腦從身體上切了下來,放進一個盛有維持腦存活營養液的缸中,腦的神經末梢連接在計算機上,這台計算機按照程序向腦傳送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感覺,那麼將會怎樣呢?” 
  這個著名的假想被稱為“缸中之腦”,它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假如人類大腦中關於外在世界的信息,真的只是通過感官輸入模擬出來的,我們怎麼可能分辨得出它的真假來呢?
  笛卡兒就認為外在世界實際並不存在,是造物主在故意蒙蔽我們。他說:“我願意假定,一切真理的源泉不是仁慈的造物主,而是一個同樣狡猾,同樣有法力的惡魔,施盡全身的解數,要將我引上歧途。我願意假定,天空、空氣、土地、形狀、色彩、聲音和一切外在事物,都不過是用來欺騙人的幻象,而那個惡魔就是要利用這些來換取我的輕信。” 
  佛經中也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認為我們看到的世界其實只不過是假象,眼前的一切都是虛幻的。
  事實上,他們的想法並非沒有可能。從邏輯上說,我們確實沒有辦法確定世界是否真實。因為我們所有的信息都來自於感官知覺,大腦是據此作出判斷的,假如感官接收到的信號本身就是模擬出來的,我們根本無從察覺。所以僅憑感官知覺,我們就能判斷眼前世界是真的嗎?顯然不行。
  前面這些觀點會被一些人歸類到“唯心論”中去,但其實這種標籤早已過時。“唯物論”在19世紀曾一度成為公認的主流世界觀,但現在已經被物理學家們廣泛懷疑。
  在早期人們提出“物質”概念的時候,認為它是實在的東西,所以才會用“質量”來衡量它的多少,言下之意是:質量大物質就多,質量小物質就少,沒有質量就沒有物質。
  但後來這種觀念被徹底打破了。首先是物質可以轉化為能量,能量也可以轉化為物質,而能量是虛無的;然後又發現有些粒子沒有質量,比如光子、夸克、膠子。這樣一來,物質的實在性就已經很值得懷疑了。
  當人們對時間、空間的特性有了進一步認識之後,才更認識到它們是世界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因為它們並不是恆定的,會隨著物質的改變而改變。假如說世界是唯物的,那麼它們算是什麼呢?難道時間、空間也是物質嗎?
  量子論進一步加深了人們對於物質實在性的懷疑。“不確定性原理”說,粒子是不確定的,假如它是實在的東西,怎麼可能沒有確定的狀態?“互補原理”說,在你看的時候,它是粒子,不看的時候,它會變成虛無縹緲的波,實在的東西可能這樣麼?
  宇宙大爆炸理論更是直接否定了唯物論。在宇宙誕生之前什麼也沒有,沒有時間、空間,也沒有物質和能量。假如物質是真實的,那麼在宇宙誕生之前它們到哪裡去了呢?怎麼可能憑白無故變出個真實的宇宙來?
  事實上,許多現代頂尖的科學家已經在懷疑。前中國科技大學校長、現任中科院院士朱清時教授,就曾經作過一個叫做《物理學步入禪境:緣起性空》的演講,公開否定唯物論,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網上搜來看看。
  或許會完全違背你的經驗和常識,或許會讓你一時難以接受,但我們還是要問這樣一個問題:
  我們的感官接收到的信息靠得住嗎?眼前的一切是真的嗎?
  現代科學無法回答。

 

TOP1(1
  人類的意識從何而來?
  人類的終極問題也許只有兩個,生命的奧秘是其中之一。
  仰望星空,廣袤而神秘的宇宙讓人目眩神迷,輕易地就能勾起人們無限的遐思和想要探個究竟的好奇。然而宇宙最大的神奇之處並不在於它的浩瀚,而更在於其中竟然能夠誕生出具有自主意識的生命。
  在生命的所有特徵中,精神是最為神秘的。精神是什麼東西?這個問題已經困惑了人們太久太久。在很久以前人們就已經認識到,精神和其它所有存在的東西都不一樣,它具有一些很奇怪的特徵。在科學如此發達的今天,只要是存在的,比如空氣、輻射、電磁場這些以前我們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現在都可以進行計量和測量了。唯獨精神,我們雖然明明知道它的存在,卻無法對它進行感知和測量。
  正是因為精神的這一特徵,人們在對於它的認識上出現了巨大的分歧,在哲學上唯心與唯物的爭論由來已久。唯心論一般認為,精神是第一性的,是精神創造了物質,在決定著物質;而我們所接觸到的唯物論,通常以“意識”這個詞來代表“精神”,它認為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只是大腦的機能,是物質的產物,物質在決定著意識。
  生命為什麼會有意識呢?這個古老的問題,至今仍然沒有確定的答案。早在6000多年前,古埃及人就相信靈魂的存在,認為人死之後會在另一個世界——陰間復活,所以要把屍體製作成不會腐爛的木乃伊,以便讓它在地下與靈魂重新結合。這說明當時人們就已經開始用靈魂來解釋意識的存在了。
  相信這種說法的人認為,在生物身上具有兩種不同性質的東西,一種是以物質形式存在的軀體,另一種是以精神形式存在的靈魂。造物主在創造生命時,同時創造了它們的軀體和靈魂,靈魂是生命擁有意識的緣由。
  類似這樣的觀點在哲學上被稱為“二元論”,因為它認為世界上同時存在著精神和物質兩種東西;而不管是唯物論還是唯心論,都認為只存在一種東西,另一種是由它派生出來的,所以都叫“一元論”。
  人類存在靈魂的說法,在歷史上流傳了幾千年,只是在最近幾百年間,科學的興起促使人們逐漸否定了這樣的說法。
  十七世紀英國的哲學家托馬斯?霍布斯就開始提出這樣的觀點:自然界所有的現象,包括人和動物,都是由物質的分子組成的,甚至連人類的意識也是由人腦中的分子運動產生的。十八世紀的法國哲學家JO拉美特里更是直接提出了人就是一台肉體機器的思想,他在《人是機器》一書中說,就像人的腳有肌肉可以行走一樣,人腦也有肌肉可以用來思考。
  工業革命後,機器的構造變得複雜起來,功能也越來越強大。於是一些人想,也許當機器的結構複雜到一定程度時,就有可能出現意識這樣的功能。到了十九世紀,德國的唯物論者就根據這一邏輯,說意識只是大腦的機能(機器的功能),思想與腦袋的關係就像是尿液之於腎臟、膽汁之於肝一樣。
  人的意識究竟是怎麼來的呢?是人腦這台複雜機器的正常功能,還是因為靈魂的存在造成的?假如是前者,那麼只要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是可以進行科學驗證的。但假如是後者,那麼科學無法進行驗證,因為感官感知不到靈魂,我們無法證明它存在與否,只能通過思維推導來進行判斷。
  機器複雜到一定程度,真的有可能產生智能嗎?從某種角度來看,這種觀點已經破產了。科學發展到現在,在解剖學和各種掃描儀器的幫助下,人腦的細部結構對於我們來說已經不是秘密了,然而在意識如何產生的問題上,科學家們還是一點頭緒都沒有。假如機器複雜到一定程度就會產生智能,那麼人腦這台複雜的機器結構,我們已經大致掌握了啊,為什麼還不知道意識是如何產生的呢?
  這似乎足以讓人懷疑,機器無論複雜到何種程度,都是不可能自動產生意識的。

然而在另一方面,複雜機器能夠具有智能的觀點,現在似乎又已經被證實了。電腦就具有很多人腦的功能,甚至在某些方面的功能比人腦更強大。
  電腦可以簡單地分為四個組成部分:輸入設備、中央處理器(CPU)、內部存儲器、輸出設備。它的工作流程是這樣的:首先是輸入,電腦在工作之前,需要我們通過輸入設備,比如說鍵盤、光驅,來進行信息輸入;然後CPU對數據進行加工,這實際上是一個計算的過程;在整個過程中,需要記錄的信息都儲存在內部存儲器上;最後輸出結果信息,它可以是屏幕上的一組數據、一張表格、一篇文章,也可能是打印機打出的一張圖片,或者音箱播放的一首歌。
  仔細一想你會發現,電腦的工作流程和人腦極為相似。人腦的輸入設備是感覺器官,包括視覺、觸覺、味覺、嗅覺和聽覺,比如說眼睛的視網膜上有感光細胞,一旦光線打到視網膜上,感光細胞中的感光蛋白會產生電流信號,把外部世界的信息傳遞到大腦中;大腦是CPU和存儲器,能夠對信息進行加工,並且能夠以記憶的形式儲存;而輸出結果可以是用手畫一幅畫,嘴巴里哼一首歌,說一段話,或者臉上做出一個表情。
  儘管電腦與人腦在功能上還存在差異,但它們的工作流程卻很近似。有時候機器的功能會讓人產生很奇妙的感覺,很多人小時候都曾經有過這樣的體驗,以為收音機里傳出的美妙聲音,是裡面藏著的人在唱歌。
  計算能力是人類思維活動中很重要的一項功能,而由機械組成的沒有生命的電腦,也能擁有強大的運算能力,甚至會下棋的電腦還能戰勝國際象棋世界冠軍。由此我們是否可以這樣推斷,也許就像計算能力只是電腦的機能一樣,思維也不過只是大腦的機能而已,意識是在大腦對感官提供的信息進行加工的過程中自然產生的,並不需要用靈魂來解釋意識的存在?
  電腦的出現,難道已經能夠證實“意識只是人腦機能”的論斷了嗎?
  不。請再用腦子想想,你會發現前面我們遺漏了一樣很重要的東西。剛剛分析的電腦工作流程,其實說得併不全面,因為只提到了硬件,沒有考慮到軟件。
  我們知道,沒有安裝任何軟件的計算機叫做“裸機”,而裸機是不能正常工作的。它需要安裝兩種軟件,一種叫“系統軟件”,比如操作系統、語言處理系統等;另一種叫“應用軟件”,比如辦公軟件WORD、網頁瀏覽器IE等。
  原來再复雜的機器,也不可能直接產生智能,它還需要軟件的支持。並不是像人們原先預想的那樣,機器變得足夠複雜之後,就會直接產生出智能來。
  現在一個重要的問題來了,對於電腦來說,僅有硬件是不夠的,需要有軟件的支持才能正常工作,人腦難道不需要嗎?
  生物體是由沒有生命的無機物構成的,但為什麼無機物毫無生命跡象,而由它組成的生物體卻如此不同呢?它們之間為什麼會那樣的界限分明,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特徵來?假如想通了電腦原來需要軟件支持這一點,這個問題就非常好理解了。
  有些人在受到重大刺激時,一下子突然就瘋掉了,成為精神病人。這有些奇怪,因為從硬件上來看,此時他的大腦結構並未受到物理性損傷,與之前還是一個正常人時沒有什麼不同,為什麼突然間就不能正常工作了呢?
  這個事實在提醒著我們,人腦的正常運轉也是需要軟件支持的。精神病人之所以會精神失常,並不是出於硬件的原因,而是因為強烈的刺激,讓大腦中軟件的運行出現了邏輯錯亂,導致了系統的崩潰。
  任何生命都是一個完整的工作系統,身上應該都帶有一個類似於系統軟件那樣的東西,我們可以把這種東西稱作生命的“靈魂”。
  從這一點來推導,我們認為,靈魂應該是存在的。否則我們不可能在對人腦結構已經有如此深入的了解之後,對於意識如何形成的問題仍然一無所知。假如不存在靈魂,人體這台機器為什麼能夠自動運轉就無從解釋,人類為什麼能夠擁有意識的問題就無法回答。
  有人會把“靈魂”與“意識”混為一談,其實它們之間是有很大區別的。
  我們人類擁有自主意識,它在控制著我們的一言一行。當我們感到餓了,就會去找東西吃,感到渴了,就會去找水喝。這種現象容易讓人產生一種感覺,那就是人的所有行為,都是在意識的指導之下完成的,但如果真這麼想那就完全錯了。
  實際情況是,我們在絕大多數情況下,身體反應都是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完成的。晚上睡覺時,意識消失了,但我們仍在有規律地呼吸著,身體各部分機能仍在正常運轉;即便是在清醒的狀態下,我們的身體也更多的是無意識的反應,有意識的行為只佔少數,比如我們的意識沒有指揮心臟的跳動,但它卻一直在跳著。
  由此看來,靈魂與意識是不一樣的。靈魂就像是我們身體的系統軟件和驅動程序,它掌控了我們的整個身體;而意識只是靈魂的一項功能,它只在比較高的層面上起作用。這就好比是在操作電腦聽音樂時,你在播放器中點擊那首歌,這相當於是意識主導下的行為;接下來那些讀取歌曲文件、調用解碼器解碼、把信號傳送到音箱去之類的工作,並不需要你逐項發出指令,操作系統就會自動完成,這相當於是在非意識主導的狀態下,靈魂這個驅動程序作出的自動反應。
  靈魂與肉體的關係,就相當於電腦中軟件與硬件之間的關係。意識相當於是在軟件運行過程中,系統產生的對外界和自我的認知,因而從這個角度來說,意識應該是靈魂的產物,而不是物質。正因為生物體最重要的生命現象,不是來自於物質,而是來自於靈魂,所以生物體看起來與沒有生命的無機物之間才會如此的不同。
  軟件的運行必須依賴於硬件,它不能獨立存在,也不能獨立發揮作用,這就是為什麼靈魂需要依賴於肉體存在,一旦肉體消亡,它也就跟著不見了。這容易讓人產生一種錯覺,以為是硬件在決定著軟件。就像唯物論者那樣,認為是物質在決定著意識,更有甚者認為意識是由物質派生出來的,是物質的附庸。但其實靈魂和肉體是兩種互相獨立的東西,就像軟件和硬件是完全不同的兩種事物一樣,對於生命而言,這兩者同樣的重要,缺一不可。
  軟件雖然需要依賴於硬件才能運行,但卻並不代表著它就完全受制於硬件。首先是硬件的功能必須在軟件的支持下才能夠實現,否則它就只是一堆廢銅爛鐵而已,對於生命來說也是一樣,如果沒有了精神,生物體就只是一堆不會動的死肉。其次是軟件反過來也可以影響硬件,比如某些病毒程序可以攻擊硬件系統,使硬件遭到損壞,同樣的道理,精神對於肉體也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精神的愉悅對於身體的健康起著積極作用,而在精神受到重創時,也會嚴重損壞身體的健康。
  靈魂無法為我們的感官所感知,所以我們無法通過感官確定它的存在,很容易誤以為它不存在。有人說,我是外科醫生,經常打開人的大腦,卻從來沒有見到過靈魂。但你可以想想,當你修電腦的時候打開主機,能看到軟件的存在嗎?
  當然,靈魂是個軟件只是個比喻而已,因為軟件只是虛無的代碼,而靈魂卻有可能是活的。
  在把人類看作是一台肉體機器的年代,有一個問題很難解釋:人為什麼需要睡眠呢?有人說,那是因為身體這台機器需要休息。但實際上,機器是不需要休息的,你可以看看我們的心臟,它一輩子一直在跳著,並不需要休息。而且從進化論適者生存的角度來看,睡眠會減少覓食的時間,睡著了不醒人事時還會給敵人以可乘之機,這顯然是不利於生存的。
  那人類為什麼還需要睡眠呢?假如靈魂是活的,這個問題就很好解釋,原來不是肉體需要睡眠,而是靈魂需要休息。
  對於靈魂我雖然也有些研究,但這已經偏離帖子的主題太遠,所以只好就此打住。
  我們的終極問題是:人類的意識從何而來?人有靈魂嗎?
  現代科學無法回答。

 

TOP1(2)
  宇宙的“實相”是什麼?
  看完前面10個問題,世界觀顛覆了嗎?你是否還在相信,世界就是你眼中看到的那副模樣?你是否還能期待,科學能夠幫你解開所有未知的謎團?
  科學的一個基本原則是可驗證,而這種驗證建立在我們的感官知覺基礎上。但我們無法感知的東西太多了,遠的有暗物質、暗能量,近的有我們自身的靈魂,我們對這些東西的認知不能靠感官來驗證,而只能依賴於我們思維的推導。但這種推導很容易被斥責為“空想”,基本上無法得到科學界的認可,往往還會成為被攻擊的對象。
  其實科學界並不總是那麼堅持原則的。進化論雖然有一個理論體系,但實際上完全是猜想,誰見過猴子進化成人?或者某個物種進化成另一物種?連過渡的東西都沒有,還談什麼證據確鑿?但它卻也能被當作真理長期在學術界佔據壟斷地位。弦理論更離譜,連一個像樣的理論體係都還沒有建立,沒有人講得清楚弦理論究竟是什麼。驗證?那就更別提了,連一個成型的理論、一個核心方程都沒有,還驗證什麼?但就這樣一個甚至還算不上理論的東西,卻已經紅遍了物理學界。
  也許正如摩根?弗里曼說的那樣:“宇宙讓人類來把握實在是太大了。在很多時候,也許我們將不得不從我們知道什麼,轉向我們相信什麼。” 
  相比前面的這些,有一種東西也許更加無法驗證,那就是宇宙的實相,因為我們的視野實在是太狹窄了,感官的功能也太有限了。
  既然無法驗證,那麼科學就不可能給你答案。我們還是開動腦筋,以思維來推導事實真相吧。
  大爆炸理論帶給人們最大的困惑是:宇宙是有限的,那麼宇宙外面是什麼?假如把宇宙想像成一個大氣球,那麼這個氣球它自己又身處何方?難道是被上帝放在花園裡供天使們觀賞?
  能夠解決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只有一個,那就是宇宙並不是唯一的。我們的這個宇宙大氣球所在的那個世界,應該是另一個宇宙。
  在科學興起的初期,尤其是唯物論盛行的年代,人們普遍相信宇宙是無邊無際,無始無終的,這種認識潛在的推論,就是只存在著一個世界。但隨著宇宙大爆炸理論揭示了宇宙是有開端、有界限的之後,科學家們開始考慮存在“多元宇宙”的可能性。馬丁?里斯這樣說:“我們通常所說的宇宙,可能只是全體成員中的一個。可能還存在不計其數的規律不同的其它宇宙,我們所在的宇宙屬於與眾不同的子集,在這個宇宙中允許複雜的事物和意識得以發展。” 
  霍金在《大設計》中說,宇宙生成的場景,就像是沸水中蒸汽泡的形成一樣,生成的不僅僅是一個宇宙,而是一個無限的宇宙群。我們的宇宙就是其中一個氣泡,另外還有無限多個其它宇宙。
  假如存在很多個世界,那麼它們之間是怎樣排列的?
  關於這個問題,有2種不同的答案。
  第一種回答是,這些世界是平行的,並列的。
  美國物理學家加來道雄在《平行宇宙》一書中這樣寫道:“我們可能生活在這樣一個宇宙的海洋上,每個宇宙都像是漂浮在海洋中的肥皂泡。” 
  第二種回答是,這些世界是一層包含著一層的。
  在1999年上映的美國影片《異次元駭客》中,呈現了一種奇異的多層級世界。在影片中男主角道格?霍爾和他的老闆漢農?富勒開發出了一種奇怪的電子系統,可以在網絡中製造出30年代的洛杉磯來。但後來他們才發現,自己所在的這個世界,其實同樣只是未來世界的人們製造出來的虛擬世界。甚至影片最後的場景表明,那個未來世界似乎也是更高層級世界中的虛擬世界。
  不同宇宙之間到底是平行還是相互包含的呢?這就不得不說到“維度空間”這個概念了。
  0維空間是一個點,它沒有方向;1維空間是1條線,它只能有2個方向,那就是前和後;2維空間是1個平面,它可以有前後和左右4個方向;3維空間就是我們現在所處的立體空間,它可以有前後、左右、上下6個方向。
  從數學上看,空間完全可以是4維、5維甚至更多維的。但在現實中,目前我們只了解自己所在的3維空間,至於更高維空間是否存在,目前物理學界還沒有找到確切的證據來證明。甚至對於2維空間和1維空間究竟存在於何處這個問題,也沒有看到有人提起。
  談起2維空間,有一個問題會浮現在我們的腦海,2維空間它到底在哪裡呢?我們所處的3維空間中能夠看到2維空間的存在嗎?不管是再薄的平面,它都總還會有一個厚度,因而嚴格點講它並不是2維的,那麼到底在哪裡才能找到沒有厚度的平面呢?
  只要想通了這個問題,你就會明白不同空間之間關係的真實含義了。電腦顯示屏上的遊戲世界,就是一個標準的2維空間,因為它是一個只有前後左右4個方向的平面,並且沒有厚度。電腦中游戲世界所在的空間,與我們所處的3維空間之間是什麼關係呢?原來它們在我們眼中只是虛擬空間,是一個虛擬世界。
  高維空間與低維空間之間的關係具有怎樣的物理意義呢?原來所謂的2維空間,就是3維空間中的虛擬空間;依此類推,我們所在的3維空間,可能只是某個4維空間中的虛擬空間;而這個4維空間,又可能是某個5維空間中的虛擬空間……

這樣一來,關於我們這個宇宙大氣球處於何方的問題,就很好回答了。
  可以設想,假如人類有遭一日能夠使我們製造出來的遊戲人物產生意識,擁有智慧,那麼人類實際上就成為了那個遊戲世界的造物主。假如你是生活在2維空間《仙劍奇俠傳》中的景天,擁有了自主意識,那麼從你的角度來看,遊戲中的世界就是一個獨立的小世界,跟你的世界處於2維空間同一層級的,還有《傳奇》、《魔獸世界》等無數的其它遊戲世界,這些就是你眼中的平行宇宙。
  對於景天來說,造物主就是生活在3維空間中的人類程序員,是這些人創造了他賴以生存的宇宙。他處在人類的電腦主機之中,當他思考著“造物主是誰,他們在哪裡”的問題時,他的造物主們——人類正在屏幕前默默注視著他。他們之間近在咫尺,但對於處在2維空間中的景天來說,咫尺就是天涯,他永遠也發現不了近在眼前的3維空間中的人類。
  接著往下推,既然存在遊戲世界的2維空間和現實世界的3維空間,那麼為什麼就不能存在4維空間呢?景天是2維空間中的生命,我們是3維空間中的生命,難道4維空間中就不能有生命嗎?由此看來,最有可能的是,我們的宇宙只是四維空間中的一個虛擬世界。
  4維空間在哪裡呢?如同景天的世界對於我們來說觸手可及,但他卻永遠也見不到我們一樣,也許我們此刻就在四維空間生物的眼前。但他們可以看見我們,我們卻永遠也發現不了他們。
  四維空間中不太可能只有我們這一個虛擬世界,應該還有無數其它的世界,它們就是我們的“平行宇宙”。
  由此可見,在眾多世界是“平行的”還是“相互包含的”這兩種答案中,準確的說法應該是這樣的:從縱向來看,不同維度的空間是相互包含的;從橫向來看,同一層級中的不同宇宙之間是平行的。
  現在我們可以很輕鬆地回答前面的問題了:宇宙這個大氣球處於何方?宇宙之外是什麼?你只要想一想遊戲地圖處在何方,地圖之外的情形又是如何,就什麼都明白了。
  當然這些都只是猜想,我們的感官根本無法印證這樣的說法,所以科學對於這樣的“空想”是不予認可的。但是也許你不知道的是,這些想法並非完全無法印證,只是證明的渠道可能會完全出乎你的預料。
  我們來看看中科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教授是怎麼說的。
  2012年12月,朱清時教授作了《我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科學和佛學的宇宙本體》的演講。他在演講中說,科學與佛學認識真理的方法不同,“自然科學研究的對像是獨立於觀察者之外而存在的客觀實體,不論誰去觀察,用什麼方法觀察,結果都應該相同。這就是'可重複性原則';佛學認識真理的方法,是'循業發現',就是指根據自己業力的大小,認知能力的高下,發現宇宙的相應層次的真理。” 
  朱教授說,通過進入禪定狀態提高認知能力,就可以感知到常人無法獲得的宇宙真諦,這是邏輯推理加實驗的科學方法之外,人類認識世界的另一途徑。
  佛陀就是從這一途徑出發,認識到世界多如恒河沙粒。這些世界分為“三界六道”,三界從低到高依次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六道從低到高分別是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人道、阿修羅道、天道。
  “三界”與“六道”的搭配有點複雜。“六道”中,其它五道都在欲界之中,只有“天道”中的諸天遍布三界,其中欲界有六欲天,色界有四禪十八天,無色界有四天,共有二十八層天。
  每一層天可以看作是一個高維空間,每一道可以看作是一種類型的生命。佛陀說,欲界眾生以慾望的滿足為快樂,層次比較低級;色界眾生已經沒有了慾望,但卻還有身體形態;而無色界的眾生不僅擺脫了慾望的束縛,也不再具有身體形態,是以純精神狀態存在的生命。最慘的是“地獄道”中的眾生,都是一些前世作惡多端的人投生在這裡,他們在此要歷經幾十萬億年的痛苦煎熬,才有機會脫離苦海。
  佛陀說,三界六道其實都是虛幻的,眾生在六道中輪迴,“涅槃”之後才能跳出輪迴,見到宇宙的實相。但實相是怎樣的?佛陀說他無法用我們能聽懂的語言來描述。他說的法分為兩種,一種叫“世俗諦”,另一種叫“勝義諦”,也叫“真諦”,但這種語言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是聽不懂意思的。
  這種對於宇宙之外其他空間的描述,在禪修、瑜伽、練氣方面有成就的人口中也時有耳聞。但他們說的是真的嗎?這很難判斷。
  通過這種途徑認識世界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各人的能力和層次不同,認識到的東西也不一樣,因而不像建立在人類正常感官經驗基礎上的科學方法那樣,對每個人都適用,並且可以進行重複驗證。每個人修行的境界不同,他們觀察到的東西也不一樣。更重要的是,修行人不是以感官而是以靈魂來觀察世界的,所以他們很難向普通人描述自己觀察到的現象,就像你很難跟盲人解釋清楚色彩是怎麼回事一樣。對於沒有類似體驗的人來說,他們的話簡直就是天方夜譚,根本不可理喻。
  但大千世界無奇不有,也有人在以科學的方法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工作,比如今年6月剛剛卸任台灣大學校長的李嗣涔教授,還有中國地質大學人體科學研究所的沈今川教授,他們就各自在從事著這一領域的科學研究,還合作進行過一些實驗。在李教授的研究中,參加實驗的兒童經常能夠接觸到高維空間的生命,李教授把這些高維空間稱為“靈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網上搜李嗣涔教授的兩個演講視頻,分別是《人體身心靈科學——兒童潛能開發》、《人體身心靈科學——尋訪諸神的網站》,其中內容絕對顛覆你的認知。
  好了,這個話題再說下去又太遠了,就此打住。
  我們最後的終極問題是:宇宙的實相是什麼?
  現代科學根本無法回答。

 

DR7vmQ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量子老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