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懷舊一下古早味的台灣流行歌曲,雖然說是我出生前的歌 但後世傳唱甚廣,我猜大家應該是都聽過的吧。

資料來源 : 台灣流行音樂發展史

老爺爺出生前的台灣流行歌曲

 

日本時期到戰後

台灣歌謠最早是歌仔戲,當時上海電影「桃花泣血記」來台,為了宣傳,寫下了第一首流行歌謠,其格式就是歌仔戲格式。

1935年台灣歌謠創作達到顛峰,詞曲大多悲傷淒涼,反映了殖民時代文化心靈底層的某種失落,後因為戰爭的關係而結束。「雨夜花」、「望春風」、「月夜愁」... 流傳至今,創作人有李臨秋、鄧雨賢、陳君玉、周添旺等。

二戰之後,當時最流行的四首歌曲「望你早歸」、「補破網」、「燒肉粽」、「杯底毋通飼金魚」稱為戰後四大名曲。當時的台語創 作歌謠產生了大量的「混血歌曲」,所謂「混血歌曲」是將日本曲調填上中文歌詞的歌曲, 比如文夏的「黃昏的故鄉」、「媽媽請你也保重」。而後,「南文夏,北洪一峰」的盛名響徹島嶼,「思慕的人」、「舊情綿綿」延續了 30年代那種東方五聲音階的創作,揉合了日本演歌特點,後來更融入西方爵士樂情調,為台灣民謠創造了獨特的綜合風格。

 

國民政府時期

國民黨政府成立「國語推行委員會」,大力推行國語運動,強力封殺福佬語,而在白色恐怖時代,大部分作家為求自保而封筆,也使 得台灣歌謠陷入空窗期。這個時期,台灣尚無屬於自己的流行音樂風格,詞曲主要是延續了上海、香港的風格,比如「蘇州河畔」、「綠島小夜曲」。

1965年,由於美國全面介入越戰,駐台美軍驟增,西洋流行歌曲蔚為風行。國內知識份子傾向於聽、唱西洋歌曲,排斥本土流行音樂一直到 70 年代後期,批評國內的流行音樂為經 常被批評為靡靡之音(當時連「月亮代表我的心」都被排斥,可見有多深的偏見)。1966、1967年時,台視由慎芝製作的《群星會》節目開播,成為國內流行音樂濫觴,培育出無數華人音樂巨星及膾炙人口的歌曲,比如謝雷與張琪的「傻瓜與野丫頭」,青山與婉曲的「杏花溪之戀」,尤雅的「往事只能回味」等。此時, 台灣流行樂壇開始走向巨星風格主導的時期,比如唱紅「小城故事」、「甜蜜蜜」紅遍兩岸三地的鄧麗君,「三月裡的小雨」的劉文正, 及「愛神」的崔苔菁,以及最早產生草根粉思集團的鳳飛飛(當時的「鳳迷」在戒嚴時期可謂之奇觀)。在當年的時空下,很多主題都是禁忌,愛國歌曲盛行,劉家昌製作的歌曲「梅花」、「中華民國頌」、「從民國六十六年起」等歌曲,更是家喻戶曉,成為流行樂壇的主流。

 

延伸閱讀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量子老爺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