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最早出現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也提到中秋有拜月的活動。唐朝以後,中秋節成為君王賞賜群臣的節日。明清時期,中秋節已經成為中國的一大傳統節日。
真奇怪??? 我小時候根本沒有中秋烤肉這回事啊 ! 誰發明的啊???
臺灣從1980年代起盛行中秋節烤肉,中秋節前後家家戶戶晚間在戶外或住家門口烤肉。
中秋最早出現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也提到中秋有拜月的活動。唐朝以後,中秋節成為君王賞賜群臣的節日。明清時期,中秋節已經成為中國的一大傳統節日。
真奇怪??? 我小時候根本沒有中秋烤肉這回事啊 ! 誰發明的啊???
臺灣從1980年代起盛行中秋節烤肉,中秋節前後家家戶戶晚間在戶外或住家門口烤肉。
想當年啊~ 這教師節可是有放假的喔 !
曾幾何時,現在這教師節就跟沒放假的颱風一樣......
話說民國90年起,全面實施周休二日,教師節不再被列入國家紀念日或民俗節日,因此自當年9月28日就開始只紀念不放假,內政部並於民國100年頒布《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將放假規定法制化,從法制層面完全去除教師節放假。
「秋分」是秋天的第四個節氣。「分者平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分就是半,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點。「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還有句俗諺「秋分瞑日對分」,它的意思是:秋分這天是日夜等長,過了這一天,白天就會越來越短,夜晚會慢慢加長,天氣也開始慢慢變涼了。
秋分來聽陳淑樺的歌 『秋意上心頭』 年輕人可能沒聽過~~~
詩經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八月節……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在白露節氣裡,清晨時分將會發現戶外的地面和葉子上有許多露珠,這是由夜晚水氣凝結而形成的。古人以四時配五行,秋屬金,金色白,所以便將秋天的露水叫做「白露」。進入「白露」之後,在晚上會感到一絲絲的涼意。俗語云:「處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說,處暑仍熱,每天須用一盆水洗澡,過了十八天,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膊裸體了,以免著涼。
『白露』應景的歌曲 ~~ 來聽這首鳳飛飛的『流水年華』
軍人節為中華民國國軍的紀念節日,早期依據軍種不同而有不同的慶祝時間,如7月7日陸軍節、9月2日海軍節、8月14日空軍節、12月12日憲兵節、4月1日聯勤節。1955年(民國44年),中華民國國防部為了統一各軍種節日,因此選擇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9月3日作為中華民國的軍人節。
想當年啊~~~ 老爺爺當兵時是陸軍步兵少尉排長(預官),不過,最好聽的軍歌我認為是空軍軍歌。
聽到中元節,大家第一時間都是想到祭拜亡靈、好兄弟。其實,農曆7月15日是以孝聞名的地官大帝(舜帝)的誕辰日。
中元節在漢代已有,《禮記》「月令」篇上說:「是女也(七月),農乃登榖,天子嘗新,先薦寢廟」。在收穫的季節,天子象徵性的以新榖祭祀祖廟,表達對祖先的敬意。由於祖先崇拜在中國人的信仰中占了相當重要的一環,所以「薦新」的習俗得以存活數千年,甚至在它已從國家祭典中消失以後,民間都還保持著薦新的習俗,並且集中在農曆七月十五舉行。
道教創立後,加入了道教相關內容,這天在道教又是中元地官寶誕,是地官大帝赦罪的日子,有祭祖的習俗,並祈求地官大帝赦免祖先亡魂之罪,並由個人的祖先擴大至一切亡魂。
佛教傳入後,佛教徒在佛歡喜日供養眾僧,以功德迴向父母,稱為盂蘭盆法會,後來這天就有了盂蘭盆節的名稱。不論佛教或道教,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這一天,都有活動普度眾生。
說台灣父親節是因為只有台灣和蒙古國把父親節定在8月8日,世界上大多數的國家(包括美國中國)是訂在6月第3個禮拜天。
事實上母親節受重視的程度是比父親節高多了。
我不是吃味喔 ! 我一點都不在意,真的。
( 手中的鉛筆被握斷............ )
大暑過後,夏去秋來,秋季開始,以立秋為準。立秋在國曆是八月七日或八日,按天氣型態來說應該有秋意了,但事實上立秋之后的第一個庚日才是末伏,再過10天才正式出伏,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才正式宣告結束。所以立秋之后的半個月左右,炎熱的天氣還會持續,所以有“秋老虎”之說。
由於台灣屬於亞熱帶氣候,所以此時的實際氣候和節氣名稱會不太一致,天氣依然十分炎熱,大概要再經過兩個月後,才能感受到明顯的季節改變。所謂:「小暑大暑不是暑,立秋處暑正當暑。」前半句略顯誇張,但後半句確是實情。雖然謂之「秋」,但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僅次於大暑、小暑的第三熱節氣。
終於是要吃西瓜了 ! “啃秋”,也稱“咬秋”,在立秋這天吃西瓜、香瓜或桃,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立秋當日買個西瓜回家,全家圍著啃西瓜,就叫做“啃秋”。
在這個節氣裡,千萬不要忘了最重要的節日『八月八日 父親節』。善意提醒,買輛新車送給爸爸是個好的選擇。特斯拉聽說還不錯~~~
「小暑」這個節氣名稱中的「小」就是微,而「暑」就是炎熱,意思是說雖然天氣已經很炎熱,但還不是最熱的時候;夏天最熱的時節是下一個節氣—「大暑」。
諺語 :「小暑吃芒果」,代表著這個時節是芒果的成熟、盛產期。做成美味的冰品也普受歡迎喔!如果你喜歡甜美多汁的芒果,趁著現在適逢盛產期,好好大快朵頤一番吧!
維基百科 : 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落在6月6日前後(5日-7日)。在該日,太陽到達黃經75度。芒種一詞之意,是黃河流域地區在此時稻子已結實成「種」,而結實的稻子榖粒上長出了細芒。到了此時,華南地區的梅雨季節即將結束,轉變為午後雷陣雨。天氣也會逐漸轉為乾熱。
芒種,之前有「小滿」,之後為「夏至」。
芒種 有一首歌,非常好聽。 MV也拍得很美,值得大家去欣賞。
《芒種》MV由音闕詩聽出品,歌曲由殤小謹作曲,假寐作詞,韋星弟擔任導演,趙方婧深情獻唱。
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大多可以直接顧名思義,唯獨“小滿”咋聽起來有些令人費解。原來,小滿是指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但還沒有完全成熟,故稱為小滿。
小滿歌曲~~~ 咻咻滿 有個「滿」字,就來聽這首吧 !
隨著小滿的來臨,氣溫逐漸升高,真正的炎夏即將來臨。炎炎夏日,如何才能保持膚如凝脂、光彩照人?應該説,美麗的前提是防曬。因為黑色素決定了皮膚顏色的深淺,而紫外線的照射會加快黑色素細胞製造黑色素的速度,那麼要保持健康白皙的皮膚,就必須注意防曬。
立夏與立春、立秋、立冬一樣,是標誌四季開始的日子。立夏之時太陽到達黃經45度,這便是夏天開始的時刻。
夏天來了 ! Hot summer ~~~~~
立夏有三候,一候螻蟈鳴,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説的是這一節氣中首先可聽到螻蟈在田間的鳴叫聲(一説是蛙聲),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後王瓜的蔓藤開始快速攀爬生長。在這時節,青蛙開始聒噪着夏日的來臨,蚯蚓也忙着幫農民翻鬆泥土,鄉間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爭相出土日日攀長。
五一勞動節由來
1886年5月1日這天,芝加哥聚集了35萬人發起了大規模罷工,而他們的主要訴求是希望能改善工作待遇,實行八小時工作制。但隨著罷工示威遊行的擴大,5月3日芝加哥市政府也派出警察鎮壓罷工,開槍遭成4人死亡與多人受傷,隔天工會持續在幹草市廣場舉行群眾大會時,警民爆發激烈衝突,警方開槍遭成10名工人身亡,而警察也有死傷,釀成「幹草市廣場慘案」。
儘管最後芝加哥罷工遊行,以流血慘案劃上句點,但他們追求的「三八制」運動仍在世界各地繼續,終於在1889年7月14日,世界工人運動組織通過了《五一節案》,將每年的5月1日定為國際勞工節,來紀念芝加哥發生的大罷工慘案,藉此號召世界各地的勞工,爲爭取「8小時工作制」而努力。
此後,許多國家紛紛將這天定為勞動節假期,同時會舉行大型活動慶祝,不只會有盛大的遊行活動,也會透過這天向政府請願,以喚起大家對於保護勞工權益的重視。
2023-0423 真的下大雨了~ 好準啊 !
春天的最後一個節氣是「榖雨」,在每年的4月19日至21日之間到來。太陽過黃經三十度、農民佈穀後望雨心態稱是為『穀雨』。
穀雨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象徵人們祈求的節氣,象徵著農民插秧後望雨之心。此時農家已春耕完畢、水稻形成幼穗期、田間需要較多的水來滋潤。而事實上此時不論黃河流域或華南地區、雨量均相當充沛、所以『穀雨』是很寫實的名稱。
2023-0308 讓 AI 為婦女節寫詩作畫
在婦女節的這一天,請讓我們共同凝聚,為那些為愛奉獻的女子,點燃光芒。
那些為家庭付出的女性,她們用自己的努力,維繫着家的和諧,照亮着人們的生命;那些無懼艱難的女戰士,她們勇敢面對挑戰,以無畏的勇氣,編織起和平的未來。
讓我們感謝婦女的力量,讓我們珍惜婦女的智慧,讓我們愛護婦女的美麗,讓我們在這一天,向所有女性致敬 !
我讓 ChatGPT 幫我寫一篇「驚蟄」的作文 :
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節氣。每年的3月5日或6日,驚蟄節氣標誌著春季的到來,也代表了大地和萬物煥然一新的開始。
「驚蟄」之名,來自於中國古代農民的民俗,認為這一天蟄伏在土中的昆蟲在這個時候將被驚醒而爆發出來。透過這個節氣,人們可以預測出不同的物種在春天生長的情況。例如,早春小麥開始發芽,春季農作物的種植也開始鋪展。
而驚蟄之後,陽光的增加和雨水的溫暖,也會促進動物的繁殖。大家可以在此時到公園裡看到小動物們活躍地嬉戲玩耍,春天的氣息讓人感受到新生和希望。
元宵節指的是農曆新年之後所遇到的第一個滿月的日子,就是農曆1月15日,傳統上認為,元宵節是春節的最後一天,過完了這天,春節才宣告結束。
2023-0205 新竹燈節夜景
護城河親水公園